资讯中心

C位青年说 | 芦明一:艺术也能扭转气候危机

芦明一
Celu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因为对人类起源感兴趣,芦明一辞职后和爱人一起沿着人类祖先的足迹重走人类迁徙之旅。
 
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途径东非、北非、中东、欧洲、南亚等20多个国家。
 
芦明一说,去到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的危害。和之前概念中的气候变化完全不同,是具体的,现实的。
 
“如果说踏上这条迁徙之旅,它代表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过去,气候变化就预示着我们共同的未来。”芦明一强调。
 
因此,她希望能用艺术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形式去沟通环境和气候的问题。
 
 
扭转气候的艺术力量
2021.9.23 北京
———————
 
大家好,我是来自Celu工作室的明一,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扭转气候的艺术力量》。
 
我的故事要从两年前的一次旅行说起,可能很多人都有环游世界的梦想,我们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可能也都问过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
 
两年前,作为在北京写字楼的一个普通白领也有类似的问题,我当时对人类起源非常感兴趣,我就开始研究那条把我们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的线路。我们祖先在十几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大迁徙之旅,所以我和我的爱人也决定一起辞职去重新踏上这条旅程,去沿着我们祖先的足迹重走这条迁徙之旅。
 

(图说:芦明一夫妇重走人类迁徙之旅路线:白色是人类大迁徙路线,红色是明一夫妇旅行路线,黑色为搭飞机经过的路线,蓝色是搭船经过的路线。)
 
我们从东非出发,从东非—中东—欧洲—南亚,最后回到中国,在这一路上我们都尽可能的只用陆路的方式,采用公共交通去到那些很少有游客去到的地方,跟当地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不管走到哪儿,我们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你的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快我们就发现,大家所提到的这些变化其实很多都是关于气候变化。
 
其实很多人他们完全都不知道“气候变化”这个词,比如我记得那是在非洲的肯尼亚维多利亚湖边,当时正在归来的渔民拿着空空的渔网对我说没有鱼了,湖了已经没有鱼了,岸上的庄稼也没有收成。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旱季和雨季变得如此不规律,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播种下去的种子不再有收获,而现在他们又面临着竭泽而渔的风险。
 
不单单是在非洲,在中东、在欧洲、在印度,在我们去到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的危害,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能从不同的媒体报道里面或多或少的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澳洲的山火、非洲的蝗灾、美国的寒潮、欧洲的热浪、郑州的那场大水,还有北极圈里48度的高温。气候变化几乎恶化了我所有能看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疾病、健康、战争、灾难、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我这一路上遇到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如果说踏上这条迁徙之旅,它代表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过去,气候变化就预示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当我尝试着把自己清零去重新跟这个社会建立联系,我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气候变化,看到的是在气候变化体系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但气候变化这个议题太大了,普通人在它面前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也正是这一路上我遇到的普通人给了我很多温暖和力量,让我们有勇气走下去。比如说英国的白领Tessa在知道食物大量的浪费,可能有40%生产出来的食物都会被浪费的时候,她没有办法接受这件事情,她就开始自己研发了一个小程序叫Olio,在这个程序上去分享食物,去跟社区的人共享,以这样的形式去避免了数以万吨计的食物浪费。
 

还有在印度的拉贾斯坦沙漠里住着一群人,我印象特别清楚当时一个母亲正在哺乳,她一边抱着自己的孩子,另一只手抱着一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鹿,当时孔雀就在身边飞,野生动物还偶尔会跟人过来打个招呼。他们是把尊重自然、热爱生命当成自己的信仰,他们让我看到了当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这个世界可能的样子。
 
我们能做什么呢?回国之后因为我的爱人Celyn Bricker是一个艺术家,我们就联合成立了这样一个艺术工作室——Celu,希望能用艺术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形式去沟通我们在路上看到的环境和气候的问题,用艺术为地球发声。
 

两年以前的我可能也知道气候变化,但是根本不了解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可能也看到过很多数据,但觉得它总离我很遥远,不管是珊瑚白化,或者是热带雨林的丧失。但我们想有没有可能通过艺术,尤其是互动艺术的这种形式,把这些远在天边的问题让它近在眼前。
 

去年我们创作了《银瑚》这个作品,它是一个关于珊瑚保护的作品。大家知道珊瑚白化是气候变化里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其实它就是我们气候临界点的一个指示灯,当珊瑚白化的现象大规模发生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气候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达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沿途看到了很多珊瑚的死亡,它们的尸体就像累累白骨一样在海底。
 
我们也在想,我们怎么去跟公众沟通这样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人工智能去学习珊瑚的颜色和形态,生成了动态的海底珊瑚途径,当公众走进它,就会看到珊瑚逐渐白化的一个过程,甚至会有一种类似于石油反光的那种现象。
 
而当我们后退的时候,就看到海底的这个景象又恢复到最开始的美好。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过深的介入可能会打破其中的平衡,有时候退一步反而是最佳的观赏距离。
 
当然我们不想一味地去指责,我们其实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当中和行动当中来,为此我们创作了《雨后》。
 

这是一个关于热带雨林保护的作品,它同时也是在讨论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这幅作品是只有在观众关注它的时候它才会亮起来,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这个作品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图像上的热带雨林在不断地变化,在带我们走向一个新的里程。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别处的时候,画面又会暗淡下来。
 
在哲学里有一个问题叫当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它到底有没有发出声音?这是一个在探讨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像气候变化一样,很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只要我们看不到它,它可能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观众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雨后》的那个作品只有在观众关注到它的时候,它才会被点亮,这个作品才会完整。我们希望通过用一种交互的形式,让大家觉得可以我可以参与其中,甚至产生改变的动力。
 
艺术除了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它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解决方案呢?
 

我们深处城市里的人好像很难像在大自然里的部落一样去保护动物。
 
我们城市里最多的野生动物是什么?大家平时走在路上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可能是鸟类,鸟类在城市里遇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是鸟类撞击建筑物上的玻璃而死亡,因为它们看不到玻璃,它们不知道玻璃的存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鸟撞”,这种现象有多严重?仅在美国一个国家一年死于鸟撞的数量就有可能达到10亿只之多。
 
在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之后,一方面我们联动科研机构跟大家一起发起了全国首次的鸟撞调研,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研究解决方案,我们了解到跟人不一样的是,鸟是可以看到紫外线反光的,如果我们把紫外线反射的涂料放在我们的玻璃上,它对人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就像上面的那幅图,但是对鸟来说就可以看到下面这幅图的景色。而到了晚上,我们把紫外线的灯打开,我们也可以通过鸟的视角去体验这个城市,去看到这样的玻璃。我们现在就可以尝试着体验一下通过鸟的视角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玻璃。
 

 
这两幅鸟撞这个作品我们叫做《灯塔》,在线下应用时候的一些场景,我们希望艺术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同时,它同时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让我们都可以通过野生动物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我们跟自然能建立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联系。
 
同时这个材料在反射紫外线的同时还可以去反射一部分热量,帮助我们的大楼节能减排。鸟撞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可以在家里就实现解决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家里的玻璃看成是一个画布,让我们的这些创意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一种真正实践,在家里就能实现保护野生动物。
 
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把一些环保领域的科技去应用到我们家里的日常物品当中,比如说这五幅画,我们把它命名为《五季》,它反映的是在气候变化这个大主题下面气候的不规律,也许我们未来体会到的季节可能和现在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不一定是只有四季,可能有五个季节,其实正好对应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五季——春、夏、长夏、秋和冬。

在这五幅画里我们用的不是普通的材料,而是一种经常在工业领域里面用到的光触媒,它是一种环保的科技,它能够去分解空气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去净化空气。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让画里的植物也有自然界植物当中的这些功能。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各种跟环保相关的发明创造,包括我们今天提到的用二氧化碳碳捕获的这种形式去制造的钢筋混凝土,如果说我们把这些混凝土做成雕塑,做成家里的摆件,是不是就能让这些扭转气候变化的行动走到我们身边,走到我们每一个人家里?让我们用这种有创意、有意思的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一点美好。谢谢大家!
© Copyright 2023 C Team All Rights Reserved.